買房人苦公攤面積久矣。話說買房人購買100平方米的房屋,實際交付的房屋是90平方米,剩余的10平方米是公攤面積,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?
近日,北京京云律師事務所統計一下過往代理的房產糾紛案例,其中因公攤面積與開發商、中介起沖突的頗多。這主要是買房人對公攤面積的相關法律了解甚少,為此,京云律師針對公攤面積的做了一期推文,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買房時避坑。
一、什么是公攤面積
公攤面積通常情況下,是指一棟樓的房屋產權人所共有的整棟樓的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,包括樓內的電梯井、管道井、樓梯間、設備間、地下室、公共走廊、過道、公共門廳等等。京云律師解釋,在建筑物中有三個面積定義,第一個面積定義是使用面積,使用面積一般也叫地毯面積,也就是我們房屋墻面以內的部分;第二個面積指套內建筑面積,套內建筑面積包括使用面積,也包括我們現在的隔斷墻中間的50%的墻體部分;第三個部分是建筑面積,建筑面積是在套內建筑面積基礎上把分攤面積計入。
公攤面積的計算方式:先計算整棟樓的分攤系數,分攤系數=整棟樓需要分攤的總的公用面積/各套內建筑面積之和=(總建筑面積-總套內建筑面積)/各戶套內建筑面積之和。具體各套房屋的分攤面積=分攤系數x各套內建筑面積。
二、為什么會有公攤面積?
據說公攤面積起源于中國香港,公攤面積是李嘉誠在進行相關房地產開發的時候所采用的一種做法,后來被香港其他開發商所共用,這個說法是否可靠,我們難以判斷。不過有媒體指出,從1998年我國進入商品房時代開始,公攤面積就因為不符合國際慣例、現有法律法規沒有設定上限等問題一直為人詬病。
今年兩會,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取消公攤面積,提案一經曝出,瞬間登上熱搜,大家紛紛吐槽,因公攤面積沒有具體的條文約束,也就是購房者無法核實開發商口中的實際公攤面積大小,這就造成了開發商“一言堂”的現象,導致無良開發商在“公攤面積”造假牟利,招致了許多購房者不滿。此外,公攤面積還衍生出一系列不合理收費,如物業費、取暖費都是按公攤后的面積收費,而公攤面積所產生的收益(廣告、車位、會所、超市等收益)理應也歸于業主,但往往不知所蹤。
三、如何規避公攤面積風險?
(一)索取公攤數據。在簽訂購房合同時,讓開發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,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積、套內建筑面積之和、不應分攤的建筑面積等基本數據,這樣業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,以明確自身的權益。
(二)查閱有關資料。業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、規劃單位、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,比如最終設計圖紙或者最終設計方案、最終面積測量報告、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。
(三)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。《商品房買賣合同》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的條款,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,并在附件二“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”中,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、面積大小。一旦發生糾紛,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。
對很多中國人來說,買房子都是一件大事,有些人買一套房子甚至花光了畢生的積蓄,然而由于公攤面積的存在,買的房子名不副實,寒了多少人的心。如今已有人大代表提出了取消公攤面積的提案,媒體也進行跟進了報道,希望盡快落到實處,讓房子成為人們真正居住的港灣,而不是某些不良商家炒作的大宗商品。
免責聲明: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立即聯系網站管理員,我們會給與以更改或者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
下一篇:房屋租賃糾紛的處理途徑有哪些